学信·招生考试平台-努力做中国顶尖创新性人才选培的教育智库河南招生网山西招生网四川招生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招生信息网 | 2024年01月13日 星期六 |旧版

《减负三十条》提出坚决控制考试次数,少考试真的可行吗?

去年年末,教育部等九部委又联合下发了一个《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该通知一共有30条,所以也被外界简称为《减负三十条》。

这份文件的第一部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中的第6条这样规定:

坚决控制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学校可组织1次统一考试,其他年级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不得在小学组织选拔性或与升学挂钩的统一考试。

这样的规定,意味着这么?

一二年级每学期应该只有一次期末统考,而三年级到初三应该是只有期中期末两次统考。除此之外,不能再组织任何统一的考试。

但实际情况如何呢?怕是很不容乐观。

以初三为例,原来有所谓一模二模等考试,现在又加了“零模”。除了这些,还有月考,甚至还有一些学校不但有月考,还有周考。而且,这种通过连续不断地考试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风气,正快速蔓延到非毕业年级。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拿现实一对比,这个关于考试次数的规定要真正落实下来恐怕难上加难,用李白的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当然,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人非常善于玩文字游戏。你不是说不准统考那么多次吗?OK,我们确实只有期中期末两次统考,其他的都不叫统一考试,而是叫统一练习。这个解决方案够完美吧!

但实际上如何呢?换汤不换药而已!

按下这个规定能不能落实的事情不说,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地琢磨一下如果少考试甚至不考试行还是不行的问题。

有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不考试怎么行,不考试怎么能够把学生区分出三六九等来。

且不说考试不只是为了把学生区出三六九等来,退一步来说,假设就是为了把学生区分出三六九等来,一定只有考试这样一种方式可以达成吗?

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 现在可以肯定地说,我掌握了一个本领,只要在一个班级上两、三节课,我就大概齐能把学生从成绩角度区分出好中差来了。当然,没有神到能判定出某个学生能考第几名这个程度。(即使是经常考试,也不能确定某名学生考第几名吧)

我怎么做到的?其实,稍有一点经验的老师都不难做到。

上课铃声一响,就开始观察。

有一些学生已经早早准备好上课用具,正襟危坐,等着老师开始上课;也有的学生还在那里忙忙碌碌东翻西找,桌面上堆得和垃圾场似的,半天找不到这节课需要的课本和相关用品。你说,哪些学生可能更好呢?

上课过程中,叫学生回答问题,有一些学生能够紧扣老师的提问,条分缕析;也有一些只能碎片式地回答的一点点;还有一些干脆支支吾吾完全回答不上来。你说,哪些学生可能会更好呢?

当然,不可能上课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提问到,但是可以观察他们的状态。有些人是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互动,有一些人是半听不听,有一些人则完全游离于课堂之外。你说,哪些学生可能会更好呢?

看起来同样都是端坐在那里认真听课,有的学生表情是丰富的,眼睛里是有内容的,有的则是木呆呆的,眼睛直勾勾的看着你,半天不转一圈。你说,哪些学生可能更好呢?

下了课之后,可能会有学生问一些问题,有的只会就这节课中没弄明白的某个点请老师再讲一讲;有的则可能从老师讲课的内容延展开来,深入追问下去;也有的干脆从不提问,还没等下课,就跃跃欲试倒数着还有多长时间下课,一下课就冲出教室玩儿去了。你说,哪些学生可能更好呢?

如果有作业,更可以从学生作业中看出不同的水平,不同的层次来。当然,能不能看得出来,也和老师布置作业的水平密切相关。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角度,很多细节可以看出学生成绩好坏来,关键是我们老师自己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如果不能从连续不断的出题、阅卷等事务中抽身出来,怎么可能有更细致的观察,更深入的思考呢?

有了这些,为什么还必须非要通过考试把学生区分出三六九等呢?可以肯定地说,只会通过考试成绩区分学生水平的老师,绝不是一个好老师。

更何况,那些所谓的考试,只是特定的有范围的考试。通过“死揪”的方式,或者“有针对性的长时间复习”的方式来获取的成绩,其实本身就是失真的判断,并不能从整体上判断出某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如何。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在对学生评价上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现在的情况是过于依赖“终结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而严重欠缺“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

稍具有教育常识的人都应该明白,一定意义上来说,“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要比“终结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更能真实反映一个学生的整体状况和水平。

说完了第一反应,接着说第二反应,有人会觉得就现在这样频繁的考试,还有很多学生不好好学呢,如果不考试,还不彻底放羊,彻底不学了啊。

先说是不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好好学,甚至厌学?是的,这个判断我完全同意,而且从我的个人观察和感受来说,这样的不好好学,甚至厌学的学生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但是,对同一个现象成因的分析,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学生厌学是因为考试数量不够吗?不!恰恰相反,学生厌学不是因为考试太少,而是考试太多了,是各种各样的机械训练以及不断的考试把他们搞烦了,绝不能颠倒因果关系。

用考试来督促甚至压制学生来学一点,和饮鸩止渴并没有区别。“狼来了”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一次两次喊狼来了有效果,但不停地喊狼来了,那就只能让人听而不闻,麻木不仁了。考试变得越来越多,恰恰和反复不断喊狼来了是一样的效果。

那接着的问题就来了,如果不通过考试来驱动学生学习,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其实,这远比教会学生如何应对考试要难得多得多,对老师提出的挑战也大得多得多,我们要从教学生会考试,转变到教学生会学习,甚至不止教学生会学习,而且要能为他们不断深入探索提供必要的乃至足够的支撑。

而一旦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懂了那些方法,他们能自主探索了,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你还能给予他们必要的乃至足够的支撑时,就来到了另外一片光明的天地,所谓“响鼓不用重锤”,“不待扬鞭自奋蹄”。

我们永远要深信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是一种本能,一种天性,我们只要不扼杀这种本能,这种天性就足够了,如果能为这种好奇和探索提供更多的支持那就更妙了。

结语

关于教育部那个减少统考次数的规定能否落实,我并不是非常关心。因为我知道下面有人会有一万种对策来落实这个规定,我也知道上面有人会有一万种写法总结出这个规定如何贯彻良好。

我更关心的是老师和家长,能不能抛开所谓的规定,从对教育的本质理解出发,能够有意识地给孩子争取更多的自由探索的空间。

也不必和我说“我知道这个道理,就是现实中的种种阻碍,让我无法行动”。我要说的是如果“知”而不能“行”,那就不是“真知”。

郑重呼吁:在我们每个人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真正给孩子松松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