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读EDU关注了我国英才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而今天,我们将继续英才教育在高校中的进展。
在这方面,清华又有新动作,让我们一探究竟。
如同网上传言的那样,清华大学准备专门招收优秀非应届高中生了。
3月7日,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正式发布《清华大学2018年“丘成桐数学英才班”招生办法》,招收对象中,有了“普通高中二年级在读学生”的身影。
但与网上传言不同的是,清华并非是完全恢复“少年班”招生。
上世纪80年代左右,清华、北大、中科大等高校都曾开招“少年班”,而这一次,招生对象还包括高三应届毕业生,招生计划也叫“英才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少年班”。
实际上,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和数学系也有同名的“丘成桐数学英才班”,但当清华也创办“丘成桐数学英才班”后,同样的名字和动作,又有了不同的意义。
前段时间,网传清华数学系将招收30名少年班学生。(网络图片)
01
丘成桐数学英才班概览
仅就招生简章来看,大致可得出如下结论:
01
今年是清华首次招收“丘成桐数学英才班”学生,比较谨慎,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计划招收不超过15人,且清华此次开招高二学生也仅限于数学学科,有试水探索的意味;
02
清华此次招生对象是锁定了那些有志于终身从事数学研究的学生,所以不允许录取学生在本科阶段转专业,也就排除了一些计划通过保送录取清华其他优势专业的数学奥赛国家集训队成员。
03
国家集训队成员仍是清华数学系看重的优质生源,如果通过初审,他们不用参加综合测试,再获得认定入围的话,还能免高考即被清华录取。不过,那些在冬令营临场发挥欠佳、无缘国家集训队的同学也可利用这次英才班招生圆梦清华。
04
英才班招生并非保送生,对于未能入选国家集训队的入围考生而言,他们仍需参加高考,不过,高考上线要求算是清华能给予的最大优惠了,即达到一本线(或自主招生控制线),对一些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奥赛学习、而忽视课内学习的目标考生而言,清华政策诚意十足。
以上只是一些零散的特点分析,并非重点。就本次英才班招生而言,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实是清华向高二学生敞开口子。
这些年,清华也不是没招过少年大学生:2017年“七字班”的最小新生就只有13岁,2016年“六字班”的最小新生也只有14岁,但他们其实都相当于高三应届生。
自停招少年班后,清华似乎还未直接录取过非高三应届生,那么,这次为何要做出改革呢?
图左男生就是年龄最小的清华大学2017级本科新生盛一博,当时他才13岁。(来源:博客天下)
02
清华为何向非应届高中生敞开口子?
对于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管理者而言,确实有从非应届高中生中招收一批既有数学研究潜质,又有研究志向科研苗子的需求。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奥赛含金量颇高,可以帮助高校筛选数学精英,但有些学生只是将奥赛看做一个为自己博取免除高考、进入高校其他专业(尤其是经济、管理等有“钱途”优势专业)的筹码。
显然,这样的学生并非管理者所需要的,他们更需要将有限的保送名额留给那些原意钻研学术的同学。
不过,管理者们可能还注意到了另一个趋势,那就是奥赛优秀学生低龄化。
以2018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名单为例,入选国家集训队的60人中,非高三应届的学生就约占26.67%。
其中,除了高二、高一学生外,甚至还有1个初二学生和1个初三学生。
2018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里的初中生(来源:学科竞赛网)
如果可将被选入国家集训队视作对他们数学潜质的足够肯定,那么,管理者需要考虑的就是:
怎样让这些苗子能更好地为未来从事科研工作打好基础,是让他们继续在中学学习,还是直接介入,将他们选拔到大学提前学习呢?
01
如果继续在中学学习,就需要考虑到高三大量重复性训练对这些苗子的影响。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同学们在高三将不只面临一次“大考”,而是多次“大考”,频繁备考可能将加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
02
而如果将学生提前选拔进入高校,让他们提前学习大学课程,以他们的聪明才智,还会比晚入高校的同学,拥有更多的科研时间,乃至提前毕业,从而延长科研生涯,增加产生优质科研成果的几率。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清华数学科学系的管理者会愿意推动招收高二学生。
其实,在其他学科领域,清华已开展了让高中生提前入校学习的尝试,那就是自2015年开始的生命科学学院预科班。
通过生命预科班,已入选生物奥赛国家集训队且选择保送清华的高三应届生就可提前到清华学习一段时间。从他们的反馈来看,提前入校学习,确实有益于他们未来的学习、科研。
举例
例如,他们能通过提前学习换取课程学分,节省正式入校后的课业时间,将更多时间用于进实验室、出国交流等活动。
而在预科班学到的大学知识,也为他们在高三参加国家队选拔乃至后续参加国际奥赛奠定了更好基础。
(来源:知乎)
03
对完善招生录取工作的建议
从以上视角思考,或许能帮助大家理解清华此次招生尝试。
但再好的理念,也需要落实到实处才能见效,何况招生是个高利害且具有很强政策性的事务。
就如何实施好首次英才班招生录取,笔者想给清华管理者如下建议。
注重和地方招生录取政策、工作的衔接
按照简章规定,获得“英才班”入围认定的高二学生可持相关入围认定证明在所在省份进行高考补报名,解决了他们无法报名参加高考的问题。
尽管如此,但根据清华测试的时间安排,一些高二考生有错过当地高考体检的可能。
而按照规定,参加高考的考生均须参加体检。如果真的错过体检,是协调当地进行补检,还是采取什么其他“变通”办法,将是对清华方面的一个考验。
诸如此类协调问题需要清华方面提前预判,并处理得当。
高考体检是考生高考报名后必不可少的环节(来源:阳光高考)
保障选拔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公正性
在材料初审、综合测试等环节,清华需考虑到高二和高三学生学习基础的客观差异,避免高二学生得到不公平待遇。
例如,综合测试的试卷就不应以考察考生的知识储备为主,而要注重考察考生的能力和潜质,因为考察知识的设计对少学一年课程的高二学生不太有利。
此外,根据简章,清华此次选拔仍以测试为主,而单纯的测试并不一定就能选拔出适合科研的学生。
在未来几年的测试设计上,笔者建议,清华可考虑引入模拟听课、校园开放日等更具大学学习、科研情景感的测试形式。
实践证明,虽然这类情景测试并不能有效区分一般水平的考生,但却能够帮助招生官筛选出优秀考生。
04
小结
对于英才班而言,发布招生简章还只是一个开始,想要真正促进具有数学天赋的青少年学生,尽早进入数学研究领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能否招到合适的学生,并能否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让他们真正成才,才是考量英才班办学质量的一系列考验。
目前,我们只看到了招生简章,还未能知晓英才班的培养计划、师资配备、课程方案等详情,不便妄加论断英才班的招生质量,但英才班背后确有科学教育理念支撑,在祝愿他们取得理想成效的同时,笔者这次只能根据简章提出一些拙见。
后续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期作者
北京研究分站 许路阳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