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p>
<p> “你不要这种口气,我最讨厌听你求人家!”父亲话音没落,朱勇把头一扭,转身就走。</p>
<p> “这不是求,你要把心态放正啊,孩子!”父亲追了过去,然而对爸爸的劝说,朱勇很排斥,这让爸爸很难过也很无奈。</p>
<p> 王老师赶紧追上前,和教育局的同志一起耐心地给朱勇做工作,解释具体政策。在大家的劝慰下,小勇的情绪有了缓和,同意坐下来谈一谈。</p>
<p> “想去那边念书吗?可以选择一个小语种,从零开始啊!”也许是王老师的耐心感动了孩子,20分钟后,小勇改变了初衷,答应“可以去”。</p>
<p> 尽管困难重重,但王老师也感受到这些孩子身上的善良和自强,以及心底里难以言状的伤痛。“我们之所以这么快想让学生重回学校,就是希望通过异地就读,换个环境,使他们能早日从伤害中走出来,尽可能地恢复到平静状态。”王振岭说。<br />
<br />
</p>
<p> <strong> 潜移默化的改变</strong></p>
<p> 6月10日下午,第一阶段寻访工作中找到的24名灾区学生抵达石家庄外译学院时,立刻被热情的人群包围了。放眼校园,一间间整齐明亮的校舍、一个个笑容亲切的同学、贴着彩色墙纸的宿舍、摆放着鲜花的教室……“连从没有用过的防晒霜,老师都给我们准备好了!”感受着师生们的关爱,笑容又回到了这些孩子的脸上。</p>
<p> 尽管备受关爱,但这些孩子从农村来到城市,特别是刚刚经历了那样一场巨大的灾难,需要调整和适应的东西很多。有的学生不习惯这边的饭菜,有的不懂怎么跟别人沟通,还有的第一次出远门,晚上想家睡不着。</p>
<p> 针对这些情况,外译学院成立了由院长孙建中牵头的“迎接四川灾区同学”筹备组,邀请相关专家和老师一起制订对孤儿学生的心理辅导、文化课教学计划和学生成长计划,并联合团省委,向社会招募“爱心助学家庭”,让孩子在课余能体会到一分亲情的关爱。</p>
<p> “说实话,我最初对能不能把这些孩子教育好是有些担心的。”学院学生处处长盛利国表示,他干学生工作这么多年,知道孤儿和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教育难度。</p>
<p> 暑假到了,为了让孩子尽快融入学校的环境,学校安排他们分别到学校12个不同的处室实习。一开始,这些学生确实让老师们头疼:有的穿着拖鞋和背心就来上班了;有的天天迟到;有的在上班时趴在桌上打瞌睡,老师说一下,他才动一下。</p>
<p> “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得委婉一点,说话要注意方式,最好是慢慢地引导他们改正缺点。”学院图书馆馆长赵柏成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吴成时的情景:穿着背心、大裤衩,手上戴着戒指、手镯。尽管看不顺眼,但赵柏成并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半玩笑地跟他说:“小吴,你长得多帅啊,穿个大背心多影响你形象啊!”听完,吴成不好意思地笑了,第二次来,他果然穿得整整齐齐。</p>
<p> 16岁的王佳在学院学生处实习,每天他都是姗姗来迟,一点时间观念也没有。一个周六下午,正赶农历逢七,快下班了,办公室的黄丽娜和曹宗娜老师打算领小王出去转转,改善一下伙食。</p>
<p> 早就听说石家庄的集市跟自己家乡的一样热闹,刚一下班,小王就拉着两位老师飞奔出去。集市上,黄老师趁小王不注意买了一块手表,并让卖表的包好。晚饭过后,黄老师拿出一个精致的小礼盒摆在王佳面前,小王兴匆匆地剥开包装纸,见到里面躺着一块精美的手表,小王乐了。黄老师告诉小王,“一个有风度的绅士是最有时间观念的,今天你有手表了,你以后就是一个小绅士,迟到、早退的现象不应该在你身上出现。”</p>
<p> 小王以后上班他再也不迟到了,而且在他的带动下,同寝室的男生也都每天按时到办公室实习了。</p>
<p> 看到孩子们身上潜移默化的改变,孙建中觉得很欣慰。“尽管大多数老师还很年轻,教育这样一群学生是从未面对过的挑战,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在教育过程中积累一些创造性的方法和经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孙建中表示,接受灾区孤儿来校学习,不仅是付出爱心的过程,也是思考和探索怎么对特殊青少年群体实施教育的过程,他们在接下来的5年中会不断地投入和实践下去。</p>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ffcc">中国招生信息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