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昨天,教育部正式公布新制定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今后中小学每学期都将安排6到7课时的健康教育课。从小学5、6年级起,学生将接触到有关青春发育期的相关健康卫生知识。高中阶段的健康教育课程,还将涉及避免婚前性行为等部分内容。</p>
<p> 早在1992年9月,卫生部和国家教委就联合发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并将青春期性教育概括为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生性教育课却一直像一朵“羞答答的玫瑰”,难以“大大方方地开起来”。</p>
<p> 2006年7月,四川省性教育研究中心曾对全省中小学性教育现状进行过一次专题调查:在被调查的3至4年级小学生中,约1/2不知道什么叫性侵犯,5至6年级学生中,有1/4的女孩不知道会来月经,6成以上的男孩不知道会遗精。在被调查的小学教师中,有9成认为在小学生中开展性教育课非常必要,有1/2认为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家长先接受教育,而家长中则有9成以上不能正面回答孩子的性问题。深圳市首部中小学生性教育读本在五年前出版时曾因直面一些学生自慰行为的困惑、何为性骚扰和性侵害、学生模仿性游戏的危害等“敏感”问题而备受关注,并在24所试点学校作为教材使用。然而,首印的两万册却难以完全售完,陷入无法推广的尴尬境地。</p>
<p> 现在,国家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标志着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将告别难以坦然走上“台面”的历史。但是,真正让“羞答答的玫瑰”大大方方地开,非一日之功,还需下更大气力。</p>
<p> 笔者认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首先担负起重要责任,除了科学编排相关配套教育读本、教辅材料及教案外,还要着力培训专门的性健康教师队伍,并严格组织落实《纲要》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科学组织教学。同时,家庭、社会也要努力更新观念,配合学校教育。我们相信,只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有机组合”,齐抓共管,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一定会坦然走上台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