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据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介绍,近日,广东高校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体系试点正式工作启动,到明年11月,广东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在全省铺开。届时,完整记录大学生信息的个人信用档案将逐步取代求职简历(12月28日《新快报》)。对此观点,笔者不敢完全苟同。</p>
<p> 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信用档案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及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教育管理部门统一对大学生建立信用档案,最少有如下好处:一是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个人信用意识,加强自我约束,为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后,避免因一时冲动做出失信、违约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大学生通过个人信用档案,证明自己的诚信度,实现与用人单位的便捷沟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p>
<p> 问题是,虽然说广东高校建立的这个大学生信用档案,除了大学生在校记录外,信用档案还包括社会记录部分,但仍然与社会个人信用档案有很大的不同,即缺乏全面性,只有部分信用记录的个人信用档案,其信用参考价值是大打折扣的。</p>
<p> 另外,就算是记录内容最全面的个人信用档案,毕竟也只是一份档案而已,并未能完全取代个人简历或求职简历的功能。从性质上说,个人信用档案不管是格式或文字表述,都是比较统一和严肃的;而个人简历或求职简历,在强调保证内容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则可以多些个性化的元素,如格式多样化、文字表述更活泼、幽默些,尽显个人风格和创意,说不定能为求职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呢!这也是近年,越来越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为什么爱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或不惜重本、精心策划设计和制作自己的求职简历的主要原因之一。</p>
<p> 而对用人单位来说,面对众多的求职者,对其简历内容的真实性,并不需要对他们前来应聘面试时,就逐一进行验证,而是对进入复试或最后觉得拟录用的入围者才有验证的必要。否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不说,也会让求职者觉得用人单位一开始就以怀疑态度的眼光来看人,心里多少会感到有点不被信任的感觉。</p>
<p> 所以,尽管明年年底,广东号称将完成100万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人才信用网,实时网上查询学生的信用报告、信用简历,并策动全国100万家企业在信用平台上实现免费招聘,刺激信用档案的流通。但并不能说明这样的学生“信用档案”就能完全取代学生的“求职简历”,因为,用人单位也不意愿通过这样的“免费招聘”平台去进行尤如“大海捞针”式的网上寻贤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