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到国家大剧院免费听音乐会,中小学把安全教育课堂挪到消防中心,小学生走进大学实验室感受科学研究……这是眼下发生在北京的一幕幕真实的场景。
自去年9月1日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正式启动以来,首批481家社会资源单位面向北京市2000余所中小学的100多万名中小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如今,大半年过去了,记者近日从北京市教委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思路逐渐明晰,大课堂的课程开发初具规模,两级大课堂信息网站联通运转,全市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可以说,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开始显现。”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政府主导,市级示范引领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北京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这里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大小公园、博物馆、纪念馆众多,还有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此丰富的资源为中小学开展实践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2007年由北京市教委组织开展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许多中小学生都“希望社会和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于是,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出发,北京市在2007年下半年提出办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构想。
市教委领导班子对这项工作的认识高度一致。刘利民说:“做好这项工作意义深远,党和国家有要求,首都基础教育改革有需求,社会资源单位有意愿,更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任务。”
但是,要做好这项工作,仅靠市教委一个部门是很难推动的,因为北京市的社会资源单位分属于中央和北京市多个部门管理。因此,市教委给北京市委、市政府打报告,争取支持。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协调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局、市财政局等12个部门共同下发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方案》,提出了3年建设规划。
市教委经过研究确定了这样的工作思路:政府主导,市级引领,区县为主,学校实施,资源单位支持。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必须发挥好市级引领作用。
何为市级引领?市教委德育处处长关国珍说,就是通过确立部分示范性市级课程资源基地,组织开发示范性资源课程案例,再加上市级专项支持经费等,引导区县和学校推进大课堂建设。
为了扎实推进这项工作,市教委成立了社会大课堂建设领导小组,并专门成立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全市18个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
截至目前,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运行的基础建设基本完成。资源课程开发取得成效,已确立了44家市级课程资源基地,市级和区县教研部门开发的资源课程案例已达2000余节。资源单位已由市级480余家,扩展到市、区两级1200家。在市级1800万元支持性经费的带动下,2009年,北京市各区县投入的专项经费将达26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