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indent: 2em">武汉一17岁的高三女生小芬因培优班的问题与母亲发生争执,随后负气翻过长江大桥护栏跳江,几日后,其尸体在长江鄂州段被发现。</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们难以想象小芬的父母在看到她的尸体的时候会有何反应,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人间不能承受之重一次次地重演,让人如何不心痛!人已消逝,现在去追究谁是谁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一个正处在花季的生命突然殒灭,它又一次向我们提出了那个老生常谈的命题:为什么现在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愈发紧张,为什么这种本不该出现的悲剧一次又一次地上演?</p>
<p style="text-indent: 2em"><!--link--></p>
<p><!--/link--></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具体到这个悲剧中,小芬的母亲希望女儿参加文化课培优班,提高成绩。而小芬却对绘画更感兴趣,希望能报考艺术类高校。就为这点争执,小芬最终走上了不归路。像这样的争执,在现在的家庭中实在是太司空见惯了。近几年非常火爆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就老有这样的情景,顽皮的刘星经常与父母在一些问题上发生对立甚至对抗,但最终都化争执为谅解,一家人其乐融融。刘星的父母从来就没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把儿女当成平等的相处对象。虽说是电视剧中出现的情景,但有一点是我们都承认的,那就是沟通,尤其是父母,在心里一定要将孩子放在对等的位置上。有了沟通交流,双方才能体谅到彼此的难处,才能有通融的余地,从而避免走极端。</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像小芬这样走极端的例子近年来我们时常听到。“好学生”徐力杀母一事发生后,有关人士就认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只是,这样的口号终究还是停留在口头上。很多家长虽然都赞成“上大学固然是成才之路,但不是唯一的成才之路”这样的说法,但具体到自己的时候,一般都会说:“我赞成,但我不希望在我的家庭里实施。”</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当一个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把考大学当作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径时,那么,这个社会是不是已经走向了一种病态,再多极端的例子也换不起人们改变现状的决心?那些消逝的生命是否只是在我们心中掀起了一点涟漪,而这个社会却依然顺着巨大的惯性运转下去?</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家长,大多希望孩子能够在将来过得更好;作为孩子,大多希望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存方式。这并不矛盾,谁也没有错。只是,这两种不同的目标选择最终汇接到了一点,并产生了碰撞。轻者,家长孩子关系紧张;重者,两代人形同陌路;极端的,走向不归路。</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生命可贵,我们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即使让孩子读大学是每一位家长唯一的选项,我们也期望两代人能多多沟通,毕竟,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中国招生信息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