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虽没有取得实质成果,但却在北京市中小学掀起了应对气候变化热潮。12月20日记者从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学校社会行动项目展示会上获悉,不少中小学除了在新建筑中利用节能减排设施外,还在多门课程中渗透气候变化内容。
展示会的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青少年率先行动”。密云一中学生高山、郑硕现场展示了他们发明的节能工具:便携式低噪音气泵。高山说:“与现在建筑工人普遍使用的气泵相比,使用我们发明的这个工具,除了噪音低外,还能节约60%的电。”
作为积极创建节能减排示范学校之一,北京交通大学附中校长王方介绍了该校的做法。“在操场下方设立了200立方米的雨水回收装置,用以做校园的绿化和保洁等。新建综合楼采用的中水回用设施,每年大约能节约水资源5万吨左右。”王方校长说,“新建教学楼内使用的地热回收系统,则把地下的低能热抽取出来后转变为可直接利用的高能热,用于供暖、供热和提供生活热水。”
作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力军,学校也开始通过课程渗透气候变化来影响青少年。据悉,目前本市不少中学都以地理、生物课程教学为主,同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和节约教育,有些区县还在初二开设地方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不少学校则编写了《环保校本教材》等。
潞河中学学生刘琮玢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气候代表酷派之“瓶踪计划”小队成员。关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他向政府提出了建议:通过立法限制塑料瓶的大量使用;出台政策支持环保回收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资源回收效率,降低回收成本,从而普及环保回收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