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教育招生门户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中国招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中国招生信息网 >> 心理辅导 >> 心理辅导 >> 浏览文章
农民工子女城市就读系列:如何融入城市学校(2) 作者:cctvzsw 来源:cctvzsw 文章点击数:


  观点

 

融合不仅是包容更是文化重建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 傅禄建

 

  ●解决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两为主”上,那只是架构了政府基本的公共服务框架。只有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的高度,才是研究该问题的真正难点和今后推进工作的重点所在。

 

  ●开展农民工子女文化融合的教育,需要的是一种新的视野和大的气魄。在平等的氛围中培养农村孩子的自信心、适应性与竞争能力,成为文化融合教育的核心内容。文化融合在于“潜移默化”“细水长流”,做到这一点,更应该“从娃娃抓起”。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两大类问题。就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而言,前者属于一般普适性的农村教育,后者却具有更为复杂的城市文化融合属性,它将长远地影响到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思维深度和生活、工作习惯。

 

  解决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那只是架构了政府基本的公共服务框架。只有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的高度,才是研究该问题的真正难点和今后推进工作的重点。

 

  上海已经看到这一趋势,我们认为,文化融合教育的要素是:解决城乡文化的冲突,破除区域习俗的封闭,形成双向共同的愿景认同,结合传播与教育的过程,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适应现代的主流社会发展等。

 

  开展农民工子女文化融合的教育,需要的是一种新的视野和大的气魄。

 

  文化需要改造,融合的前提是包容。运用城市快速的信息传播、多阶层人群的文化沟通,在平等的氛围中培养农村孩子的自信心、适应性与竞争能力,成为文化融合教育的核心内容。反观上海近现代的发展,也正因为全国各地人群的汇集和农民与城市居民混合后社会新阶层不断产生,“海派文化”才能吐故纳新;我们在农民工子女集聚的学校发现,农村孩子的朴实、勤劳、责任性等品质,同样也丰富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内涵,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有效教育资源。

 

  文化应该扎根本土,融合的途径是区域合作。如同费孝通所说 “中国的文化就像陶器一样,是从土里面出来的。”因此“文化融合教育”需要适合我们民族的传统,适合当地的习俗,适应孩子的身心规律发展。由于现实社会中农民工分散在各种类型的城市中,城市有大城市及中小城市之分,文化有中原文化、江南文化、闽南文化等区域的区别,教育有非均衡的落差,因此各地城市的“文化融合教育”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需要扎根本土,尤其需要建设乡土课程,如此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然而“文化融合教育”本质并非理解本土文化而是提升文化品质,因此必须通过区域之间的联合,即从同根文化与非同根文化差异中间去寻求提升的途径、资源,形成更大的文化圈和文化资源群,这需要设计更多的学生体验活动。

 

  文化必须传播交流,融合的结果是实现创新。文化的特质之一是传播,这决定了文化的开放性。从这一战略眼光出发,上海今天推进农民工子女文化融合的教育,包容的应不仅是城乡文化,更是在建设中华民族先进文化与未来的社会主流文化。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文化发展需要依托教育的创造,教育的活力必须依靠文化的传播才能激发。

 

  文化是有冲突的,融合的趋势是多元和现代。世界是多极的,地区发展也是多轨的。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不仅存在着融合问题,同时也有众多的冲突,所以“文化融合教育”必然会遭遇多元文化以及完全不同价值观的不同碰撞。教育的责任不是去解释文化的内核,而在于选择主流,选择主流的标准是现代的、世界的优秀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世界优秀的更应该是民族的”;“存在就是合理的”,“存在更应该是放眼现代的、未来的,合理必须是科学的。”

 

  “文化融合教育”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和城市的经验。世界发达地区,移民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移民教育及其子女教育都纳入到本国、本地区教育公共政策设计的范围之内。随着留学生产业的发展,文化融合的教育普遍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如加强语言的训练,语言背后其实是思维的转变和文化融合;还有课程的设计,加强历史与反映本民族文化特点的课程;重视家庭、社区的干预与参与,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文化的认同度。

 

  最后需要指出,文化融合在于“潜移默化”“细水长流”,做到这一点,更应该“从娃娃抓起”。

 



人支持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2011 Powered by cctvz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QQ:897220906 690341441 E-Mail:897220906@qq.co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 如果侵犯您的权利 请通知我们 我们会尽快删除
京ICP备09038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