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从今年开始就坚决制止择校收费,还要来一个缓冲的时间。”“如果五年后真能取消择校,那就太棒了,我家小孩后年也就不用学奥数,大人孩子都可以解放了。”众多家长对教育部近日首次明确要求5年内治理好择校乱收费的表态颇有感慨。择校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为何屡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是主管部门没有尽职尽责去监督,还是择校费本来就是 “不治之症”?
择校费上涨堪比房价
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王先生表示,从2006年至今年秋季开学前,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几乎年年都要下发红头文件,坚决禁止 “小升初”择校乱收费,并且在每年开学报名时,教育、物价、纪检等多部门联合下到学校检查择校乱收费问题,但效果到底怎样,老百姓心里最清楚,越禁择校费越高。
一位在某名校门口等孩子的家长告诉记者,择校费和房价一样涨疯了,就短短三到四年时间,上一所好小学从最初的交1.2万择校费涨到现在的3万多,顶级的几所好小学今年已收到4万到5万,涨幅和房价差不多。这还是通过奥数培训机构考上名校的价格,考不上的按差1分多钱累计,都在3万以上。就这你家长还得有关系,没关系交多少钱人家学校还不要。所收费学校以前还给打个收条,但由于近年来媒体关注度高了,学校怕曝光,现在不但不打收条,很多家长连学校收费工作人的面都见不上,只能通过中间人转交。
择校背后的利益链条
择校乱收费为何屡禁不止?一位校长向记者透露,除了客观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外,在择校乱收费背后实际隐藏着一条利益链。这个利益链把学校、老师和上级主管部门紧紧的连在一起。
学校一般把收到的择校费直接存入一个“小金库”,学校里只有几个主要领导知道,主要用于支付外聘教师的工资和给在编教师发福利,还有改善教学设施,还有一部分主动上交给上级主管部门。这些钱既没有进行财务公开,也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审计,根本没有有效的监管,其中的利益所得就可想而知。
学校收的钱越多,外聘的名师就越多,发给教师的福利也就会越高,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自然高涨,教学质量随之就会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了,上级主管部门也有了政绩,大家感觉脸上都有光彩。另外,在每年招生之际,各名校校长的案头都会放一大堆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写的各种关系的上学“条子”,这些“条子”的问题解决了,主管领导高兴,学校以后的事情更好办了。有这样一条“手心手背都是肉”隐形利益链存在,治理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要禁止择校乱收费,关键在于政府的决心和行政作为,是否敢于打破固有的“利益链条”。
根治重在“均衡”更要“疏导”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按照教育部这次提出的治理择校乱收费的十项指导意见,就是在五年内实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和健全完善督导制度,但有一个事实谁也无法改变,事物的发展都是金字塔状的,“名校”永远是稀缺资源,总会有最好的和较差的,就像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清华、北大和西安的二类高校。
五年后,在西安照样还会有现在所谓的“五大名校”或“六大”,但总有一个排序,如果政府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免试免费入学的政策,谁也不准择校,同样会出现目前的问题,户口在“名校”附近就可以轻松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那些学习成绩好,就因户口没在“名校”附近,而理应享受一般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样有失教育公平公证的竞争原则,照样还会有一些家长想法设法去择校,毕竟上名校考入名牌大学的机会总会多些。因而,国家在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同时,在不失教育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应出台更为有效的疏导政策,彻底解决择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