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员的选拔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也进行了很多探索。“我们招收的学员并不一定是第一,但至少是名列前茅。”参与2009年学院选拔的地理特级教师王能治说,“但什么样的孩子具有创新潜质,并没有固定答案。”为此,翱翔计划项目组专门赴国外多所学校考察。他们把目标对象定为有科学兴趣、科学禀赋和勤奋顽强的科学作风的学生。
到目前为止,北京市教委共选择了北京市20所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一定实践经验,并有较高积极性和培养条件的学校作为基地校,选择了北大、清华、中科院等25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家实验室承担学员们的科研培养任务,涉及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地理、数学6个学科领域。
让学员们感受最深的是在高校、科研院所的体验式学习。2008级翱翔学员于洋第一次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时,“感觉有点蒙,教授解说的仪器名称、术语我都不懂,我以前把科研想得太简单了。”而实验室科学工作者的性格、思维方式也令翱翔学员深深着迷。
翱翔计划的培养时间为一年半至两年,学员们在高一下学期进入培养计划,高三上学期结束。学员们对其所申报的科学领域有了一段时间的了解以后,就开始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论文题目,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论证,形成论文,并在结业的论坛上进行陈述和答辩。
“我们尽量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避免和学生们平时的学习相冲突,如果平时学生们有疑问,可以随时和3个导师电话沟通,避免路上浪费时间。”谈到大家最关心的学生们的科研时间从哪里来的问题时,王能治说。
而论文答辩,则是对学员们两年学习成果的检验。“这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他们思维清晰,表达到位,引经据典,科学论证,很有研究者的范儿,根本就看不出他们还只是高中生。”张毅说。
【专家观点】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副院长张铁道:
引导高中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创新意识
高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确立人生志向,奠定终身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并初步形成自身价值观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因此,高中阶段也就必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关键阶段。
北京市的翱翔计划为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提供了一种以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为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全程体验,使他们从中感受科学价值,激发科学兴趣,并通过课题研究过程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论文写作与学术交流能力等。
如何让高中生科研之路走得更好,国外、国内各省市都在探索之中。我们认为,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要扩大教学视野,多借鉴、多学习国内外的有益经验,针对学生实际需求,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索。例如,要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梳理具有创新潜质高中生的甄别指标、学习需求及其学业成就评估指标。我们的初步实践也表明,在针对基础教育阶段探索育人模式创新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学生必须围绕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认知和系统学习,可以围绕一定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相关问题开展专题探究、实证调查和实验研究。要针对高中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注重体验等特点,创设富有个性特点的探究课程,引导他们获得丰富、深刻而富有成就感的学习经历。此外,要有效协调、整合并充分利用已有科技教育资源,如利用网络资源平台,为后续学习提供可供借鉴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