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中学特长生择校全攻略”、“培养小升初特长生家长所需要知道的”、“2011年特长生走势预测和分析”……诸如此类的帖子每天都会更新,且回帖量常常居高不下。
还有家长广泛发帖询问:“请问小升初哪个学校招围棋特长生?需要围棋几段才有希望?”“北京市中小学生武术比赛获奖证书,小升初推优时能加分吗?”“今年目标校听说不收天文特长生?如果这样那我家孩子今年的天文竞赛就不准备参加了。”
发帖者众多,回帖者同样众多。
但是,这些公共信息并不是家长真正想要的东西。家长早已意识到在这场升学战争中,谁掌握了信息谁就占了先机。因此,他们要用敏锐的嗅觉捕捉到海量公共信息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还要在各种“经验帖”和“总结帖”中寻找名校招生政策变化的蛛丝马迹。
有家长自嘲已变身克格勃,对重要的关键词“超级敏感”,同时又能“不动声色”,毕竟,自己要先于“竞争对手”掌握更有用的信息。
一位家长透露,他不知从哪个论坛上看到这样的帖子:XX中学合唱团招生情况极好,涌现出了不少高音的好苗子。这位家长从这条信息中分析出,这所学校的合唱特长生今年可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高音部”。于是,他已经准备给自己的孩子另投他家了。
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以及千变万化的培训市场,一位北京的小升初家长说:“小升初就是一场信息资源战。”
学校抢生源市场忙挣钱 被害的是苦苦挣扎的孩子
家长这么较劲就是为了孩子能进入好学校。
其实,战场上拼命的不仅是家长,学校也在其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小学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这样说:“知道为什么我们这个区升学竞争最激烈吗?因为这是学校最愿意看到的结果。竞争得越劲烈,学校就越能招到更好的生源。”
这位负责人介绍,往年无论学生和家长怎么准备,一些名校的点招基本从寒假开始,但是,去年9月,就在大家还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下一年的小升初之时,圆明园附近的一所名校首先进行了点招,“还不到国庆节,不光家长,连周围的学校都没有想到。”紧接着这所学校附近一所著名学府的附属中学也马上开始点招。
“这不是抢生源是什么?”这位负责人说,“一个学校提前点招了,就会首先抢到好学生,我们这个区的学校提前点招了,就会把其他区的好学生抢过来。学校当然愿意,区里也当然愿意。”
一些没有抢上先机的学校也有办法,他们开始从参加竞赛的五年级学生中进行点招。
学校的这些做法让众多培训机构也慌了,“他们这么早就把学生定了,必然会影响我们的招生。”
不过,这种影响必然是暂时的。因为,竞争越是激烈家长就越发积极地把孩子送入培训市场,毕竟,对于家长来说,面对扑朔迷离的升学和培训市场,他们唯一能够掌控的也就是自己的孩子。
大家都在拼,可最受苦的却是孩子。
教美术的陆老师一直记得去年的一个情景,当时离清华附中的美术特长生考试只有一个星期了,她随意问班上一个画得不错、平时也很努力的孩子:“如果你没有考上你会怎么想?”
这个孩子听老师这么问当时就低头沉默了。
“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一定在想:是不是我画的很不好,连老师都对我没信心了。我会不会考不上了?”一直喜欢画画的陆老师说,这些孩子画画不是兴趣,他们完全是为了升学。也许这些孩子曾经真的喜欢过美术,不过,现在这些颜料和画笔已经无法让他们感到愉悦了。
天涯的一位网友发帖提出质疑:素质教育,琴棋书画本来挺高雅,但是一入了考试的圈子就变味了。而所谓“素质教育”已推行十多年并没有消除“应试”的因素,而且没有使“应试”的因素有任何减弱。
“运动健将”、“钢琴九级”、“丹青高手”……这些本来完完全全的素质教育荣誉正在一个个地被演变成应试教育的勋章。
一位家长套用《让子弹飞》的台词这样形容自己和孩子的处境:
“做家长最要紧的是什么?信息。做孩子最要紧的是什么?忍耐!”